建筑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从维特鲁维到柯布西耶到贝聿铭,每位优秀的建筑师,都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细小的技术与社会变革,并成为新世界的创造者。为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高土建学子观察力洞察力,提升学院学子美育水平和综合素养,565net必赢最新版首页陆续推出建筑系学生优秀作品集,营造美育氛围,陶冶大家情操。
1、方间巷里——市井生活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人间百态,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方间巷里,不过阡陌交通几人家。合理的设计让社区既有浓厚的生活氛围,又增添了几分都市的繁华。
李亚文的作品选取“方间巷里——市井生活"为概念,以老社区原有的生活氛围,延续原有的生活场景作为空间概念的出发点,从空间肌理上是对旧有市井街巷的尺度重塑。
![](/__local/C/5E/CC/5BC3F9F7563BAFEB925B1C3A16E_6C69BE5D_19901.jpg)
围绕社区布置沿街底层商业的同时,在青后街、报施街、以及山大南路,依托底层商业,向社区内凹内部渗透,形成不同的活动场地。在内部依托街巷布置不同尺度的活动绿地,形成可容纳市井生活的生活天地。
![](/__local/C/6F/81/4F68CEE62C2273CAE47847D5CA2_CF5C5C4B_13D12.jpg)
2、泉里·共生院落
“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泉城小宅,绿意野蛮生长;三面共生,和谐肆意蔓延。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共鸣,也是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融合。
牛雨雨的作品以场地原有的泄洪沟为景观基础,结合济南泉城形象,利用水景打造“泉里”生活,延续济南传统的空间院落及街巷形态,结合景观小品、景观节点及组团内的设施塑造“开放中围合”的济南特色的住区空间形态。
![](/__local/5/5B/E4/DD03DD5FBB981E17B9F2ED08A50_8C8A3214_17051.jpg)
同时通过规划及户型设计,达到三方面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混龄共生及人与住宅的全寿命周期共生。
![](/__local/2/42/79/A84FE5EA00387C473EDD8667C20_002BDEE0_19155.jpg)
3、归园田居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承载千百年的血缘;广厦千万,凝聚岁月中的乐趣。建筑离不开人文,将家的温情融入设计,是为绝唱。
田佳鑫的作品分为住区规划设计和高层住宅楼设计。住区规划设计通过解读老济南容易形成熟人社会的典型空间结构特征,对其进行现代语汇翻译和优化,贯穿在社区规划中,通过营造院落空间与传统“归园田居”生活当中的“商”、“读”、“耕”、“聚”、 “憩”的特色空间,力求保留并加强社区的熟人社会氛围,让居民享受到现代济南的惬意的“田居”生活。
![](/__local/5/D6/A2/DAE5116C0E69524DAE630F29735_A62454B7_17AA0.jpg)
高层住宅楼设计沿袭规划概念“归园田居”,试图在现代高层住宅中还原老济南人的“归园田居”之意蕴,营造家家户户“有天,有地,有院子”的居住模式。一隅庭院,是中国人对于“家”最初的认知。小小的院子承载着团聚的温情与独处的乐趣,也与公共街道产生着独特的交互关系。空间组织上,采用开敞式外廊,且用外廊串联每一户的庭院,是运用济南泉水院落中从街巷进入院子,再由院子入户的空间组织逻辑,在功能上,院子不仅是每一户空间序列的起点,同时也承担着组织室内各房间的作用。
![](/__local/1/15/0B/67D8424D0DE822EF6DA2461F045_1CCD7865_1BCC2.jpg)
![](/__local/2/35/CF/8F611CE389B2E86CA6A79D6536D_A6F350DD_134AD.jpg)
未完待续……
(文/王志杰 2018级建筑系 图/2018级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