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三五七工作法”的创新引领下,岩土中心党支部坚持把临时支部建在科研现场,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传播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经验和正能量,充分发挥了全国样板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岩土中心2018级研究生公惠民、2019级研究生刘海艇、张贯达近日来到厦门海沧海底隧道施工现场,开展海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以及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突水机理、临海复杂条件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关键技术等相关课题研究。他们集思广益,讨论热烈,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从天亮讨论到天黑,又从天黑讨论到天亮;他们不畏艰难,能吃苦、肯钻研,心甘情愿为祖国交通工程建设付出;他们扎根科研一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决现场重大工程难题,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伟大号召。
厦门海沧海底隧道穿越厦门西海域,是连接海沧区和本岛湖里的重要跨海通道,是提升厦门岛西部交通能力的关键工程。项目起自海沧区马青路,以海底隧道的形式穿越厦门西海域,在象屿码头附近进入本岛,线路全长7.1公里,其中隧道长6.3公里,是一条技术含量高,规模宏大,建设环境复杂的城市海底隧道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海域段隧道有4处全强风化深槽(囊),隧道全断面下穿海底F1、F6风化深槽、1#、2#风化严重区、港区滩涂回填区域,与海水连通。只有精准定位这些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采取相应的施工对策,才能有效避免突水涌泥、隧道塌方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对此,岩土中心有关课题组和施工项目部开展积极合作,采取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多种措施对不良地质体进行准确预报,保障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为海沧海底隧道的顺利贯通贡献山大力量。
理论联系实际是工科学生搞好科研的必修课。在临海地区进行隧道开挖,如何有效避免突水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于此类穿越风化槽的海底隧道,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周炳桦长期从事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突水机理与风险评价的研究,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 基于水力学和断裂力学建立了风化槽突水风险的临灾判据公式,他所建立的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数值模型,能够研究多种工况下隧道各物理场特征,揭示了突水灾害演化规律。此外,课题组研发了新型相似材料及海底隧道物理模型试验,通过监测应力、位移、渗压等多元信息,揭示了突水通道形成、发展、致灾过程及力学行为,构建了风化槽突水风险贝叶斯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了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突水风险评估模型,为突水灾害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岩土中心提出土木工程学生“三三制”教学方法,即1/3课时在教室,1/3课时在实验室,1/3课时在现场,从而有效提高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在岩土中心,像公惠民、刘海艇、张贯达一样的研究生还有很多,他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辞辛苦,兢兢业业,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江大河之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作者:姜旭东 资料:公惠民、周炳桦)